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赵伟韬:辅导员这份良心活

2016-02-19 复旦研究生

文/人才工程(二期)11批  庄稼




赵伟韬,复旦大学人才工程预备队(二期)1批队员,人才工程期间先后担任外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研工组组长,现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市场营销系教师。

同赵老师连线的时候,美国当地时间已近午夜,但他的声音里绝对听不出一丝疲惫。经过了连续一周的辛苦学习,赵老师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在深夜接受这跨越千山万水的访谈,作为人才工程第一批的开拓者与经历者,为我们介绍学生工作中的感悟,给予我们温暖亲切的鼓励。

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心态

2006年赵老师自外文学院毕业之后,就到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工作,至今六年多的时间里主要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工作期间有三年时间曾担任管理学院05级本科生辅导员,2012底开始负责学院的学生工作。“当时毕业跨专业转去管理学院也是机缘巧合。我对教学非常感兴趣,希望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他的工作选择还有我们复旦外文学院、几家出版社、以及上海其他几所高校。作为跨专业的教学科研是一项很具挑战的任务。”赵老师笑道:“而且我们学习纯文科的学生,实践的部分比较少。如何能使语言、文字、文化等元素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化的商务管理中是个有趣的课题,因此我最终选择了管理学院。”



现在回想起来,赵老师认为人才工程的经历对找工作来说有多少帮助,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虽然它没有直接帮助我找到现在的工作,但是这段经历对我个人工作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在整个求职过程中间接产生了积极作用。包括学生工作期间的文书起草工作、策划案等,这些书面表达的能力在后来的工作当中十分有用;还包括口头陈述这一点,在面试中就直接有所帮助。即使不是直接从事行政工作,这些能力也是有益的。”二期的工作对每一位队员的要求是知道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经历,能分清轻重缓急,能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要点来平衡好时间。总的一点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绝不因为是“人才工程”的队员就对自己有过多的“人才”意识,要做好去基层岗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准备。

培养过程群策群力

在入选二期之前,赵老师担任外文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负责研究生支部的各项工作,本身就对学生工作很感兴趣。“二期队员选拔是从学校发到院系的通知得到的信息,然后院系再通知到每一名同学,大家自愿报名参加选拔。我正是因为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报名加入了二期项目,而对学生工作的熟悉程度也为随后的辅导员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赵老师还介绍道:“当时人才工程二期这个项目比较新,加之外文学院人数较少,所以学院符合报名条件并愿意参加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二期的项目刚刚开始,当时的同学们对它了解不多,但是赵老师对它有信心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人才工程一期的建设很成熟,也很成功。“不仅如此,二期推出了比较合理、科学、成体系的培养方案。从整个申请选拔阶段就很认真严格,资格审查、面试经过层层筛选,而且要有相关导师的推荐。”说到二期团队的培养,赵老师表示印象最深的是《3E行动纲要》。“这份纲要确立了‘作业培训、潜能开发、价值增进’三个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这并不是一份由领导发布之后让我们去执行的文件,而是采取了当时并不多见的互动、参与式的制定方法。先由研工部起草,有了初稿之后,给我们全体队员一段时间认真研读并提出各自的修改建议,之后再群策群力,共同完善并最终确立这份文件。”还包括专门津贴的发放等等,这些都让赵老师和第一批的队友们感到学校和研工部对整个队伍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第一批队员之间还自行组织开展了丰富的各类活动以促进交流,比如最初的旨在加强团队精神的外训活动;旨在提高队员文化素养的读书会活动;以及旨在提升工作技能的案例会诊等等。当时先后指导工作的陈伟和刘顺厚老师会提出一些想法和创意,然后由队员自己负责具体的策划和实施。赵老师表示:“现在我们第一批的队友同在复旦工作的还常常见面和联系,但遗憾的是与校外的队友联系较少。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依托研工部建立比较全面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并由专人及时更新老队员的工作部门、岗位以及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等等,这样就有益于相互保持联系。例如这次的十周年纪念活动就是很好的契机。这次活动希望能有文字或影像材料留给我们身在外地不能直接参与其中的人观看。”

点滴生活促凝聚,个体发展助成长

和其他大的院系相比,外文学院每个专业人数都不算多,当时所有硕士生和博士生加起来只有七八十人。说起当时所带班级的学生,赵老师显得特别亲切:“不少同学毕业后都去了各高校就业,所以学生成为同行的很多,我与他们还保持联系,甚至还有在教学、科研上的合作。当然也有些同学去了比较远的地方,所以很可惜,联系就变少了。”

赵老师对带班的时候各种点点滴滴的小事感到特别大的感触。“当时外文学院研究生的特点是人数少、班级小、女生多。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劣势:因为我们无法组织一些声势浩大的活动,或者去申报优秀集体的荣誉。但是同学之间相对熟识,集体特别团结。这让我有更多的机会跟同学们交流和谈心。”二期实行的辅导员谈心制度,让赵老师至今还保存着密密麻麻的积累很厚的谈心日记,很多经历都在心底让人记忆犹新。“比如我与同学们一起经历了非典,我作为辅导员要到每间寝室去消毒,就像果园里的老农,拿着喷雾器、戴上口罩,每隔几天就要去喷消毒液。”这些共同奋战的经历让赵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变得尤为紧密。



“另一种体会,其实也是收获,它和我的教学工作也有关系,那就是越和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态度,自己也就越感觉充满活力,不知不觉会年轻起来。”赵老师笑言,这种年轻的心态对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大有好处,它是一种可以不断产生的能量,推动着大家不断前进。除了学生之外,赵老师还对指导老师表示感谢:“我刚加入二期一年不到,李倩老师就到外文学院来负责学生工作。李老师虽然很年轻就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她工作中体现出的细致、沉稳和大局观在几年的工作中来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也帮助我提升了各方面的工作能力。”



“辅导员说到底是份良心活”,赵老师坦言,“单看是否完成工作的话,多做点和少做点其实也都能交差。”但每当想到一段复旦生涯应当对每个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想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给予的关爱和抱有的期望,以及作为辅导员到底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负有怎样的责任和义务等等这些问题,赵老师就会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多为学生做点实事,做点好事,苦一点、累一点最终都是值得的。“我带的学生人数少,而我就更重视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重视对潜能的深度挖掘。希望不管是学习上、才能上都能推动他们成长。虽然没有大的集体奖项,但几乎每个学生都获得过非常好的荣誉。作为辅导员,我更关注的是每个同学的个人发展都能获得成功。”

回顾二期的这段经历,赵老师在言语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作为一名老队员,这段时间特别值得回味,因为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这样的经历——在做学生的同时,就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职责。”而面对我们相隔十年的后生晚辈,赵老师说:“在二期的学习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愉快的、不愉快的,大家都应该去积极面对,好好珍惜作为辅导员的每一分每一秒。”

(注:本次访问完成于2012年11月,时逢复旦大学“人才工程”二期十周年)


猜你想看:

陪你过年|复旦版《南山南》 吟唱复旦人的故事

春节攻略 | 寒假在家如何与母上大人和睦相处?

人物 | 徐艺萍:成为“女超人”是怎样的体验?

热点 | 金猴献福瑞 光华启新程 复旦大学2016年师生迎春会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